团学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生工作 > 团学动态 > 正文

电力工程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长征精神教育实践团赴遵义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

发布时间:2025-08-25    作者:  吕天阳    来源:       浏览次数:    


811日—14日,昆明理工大学暑期“三下乡”长征精神教育实践团(电力工程学院)前往贵州省遵义市开展社会实践。

遵义淬红心,青春续华章

实践团队步入遵义红色圣地,通过“沉浸式”缅怀与“行走式”感悟,从红军烈士陵园两千英名的无声誓言,到娄山关风雪中13岁小战士与花甲老兵的悲壮;从邓萍将军墓前凝固的二十七岁青春与半块干粮,到红军坟“红军药”上不褪色的红布条与龙思泉舍身救民的铜像,红色信仰穿越时空震撼心灵。成员们将遵义会议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,深刻理解了“坚定信念、坚持真理、独立自主、团结统一”分量,坚定了以平凡奉献守护盛世灯火、接续先辈未竟的理想信念。

踏转折圣地悟真理之光

实践团队踏上转折圣地,遵义会议会址见证历史转折的灰砖小楼,会议室内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激烈讨论,从泛黄的决议手稿和朴素的马灯中透出的智慧光芒,到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展现的运筹帷幄;从承载着红军足迹的斑驳楼板弹痕,到红军街、苏维埃银行旧址诉说的军民鱼水情深;从红军山烈士陵园铭记的浴血牺牲,到纪念馆内详实的史料串联起的伟大转折历程,真理之光穿透历史尘埃,照亮前路。成员们将遵义会议精神内化为行动指南,深刻领悟坚持真理、修正错误的勇气与实事求是的力量,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、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信念与决心。

雄关忆烽烟,长征铸精神

实践团队踏上巍峨雄关,置身于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,深刻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。从小尖山战斗遗址那见证“雄关漫道真如铁”的险峻峰峦与弹痕遗迹,到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中详实展现的鏖战历程与不朽功勋;从镌刻着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豪迈词章的摩崖石刻前激荡的伟人情怀,到长空桥下回荡的历史烽烟与胜利凯歌;再到蜿蜒陡峭的盘山古道与战壕遗迹间,亲身丈量红军将士“而今迈步从头越”的艰辛与豪迈,长征精神在这片浸染着热血的土地上迸发出永恒的光芒。成员们将红色基因内化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,深切体悟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与信念力量的磅礴伟大,极大地增强了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,更加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、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钢铁意志。

本次社会实践,实践团队赴遵义市,通过实地研学、红色教育、采访调研等方式,深度挖掘伟大长征精神。未来,电力学子将以专业为炬、以信仰为光,践行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的精神密码和“绿电赋能万家灯”的时代使命。

站在遵义会址的青砖灰瓦下,光影交错间仿佛重回1935年。这座小楼见证了扭转革命命运的遵义会议,“伟大转折”的分量在此清晰可感——那是信念的觉醒,是革命者用热血点亮的希望。陈列馆里,泛黄的电报、带泥的草鞋、质朴的家书,诉说着长征路上的智慧与牵挂。21岁烈士的照片尤为动容,更多无名英雄用生命铺就前路。红军山烈士陵园中,苍松环绕的纪念碑下,年轻的墓碑朝向革命胜利的方向摆放。眺望今日遵义的繁华安宁,方知这正是烈士用生命守护的和平。离开时,夕阳为会址镀上金光。那些为信仰献身的身影从未远去,他们化作灯塔与信念,提醒我们:岁月静好源于负重前行,新时代长征路上,当以初心践担当,让理想在传承中绽放。

——实践团队成员 刘烨

娄山关的徒步是此行最深刻的触动。踩着陡峭山路前行,脚下的碎石仿佛还残留着战火的温度,让我真切体会到红军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艰辛。战斗遗址的弹痕、摩崖石刻的豪迈词章、陈列馆里的鏖战史料,将娄山关大捷的壮烈徐徐铺展。山风掠过雁鸣塔时,仿佛裹挟着胜利的呐喊,让我对长征精神中坚韧不拔、勇往直前的内涵有了更鲜活的感悟——这不仅是历史记忆,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火种。


——实践团队成员 邓智栋

在遵义会址采访游客时,“震撼”“感动”“信念”“不虚此行”是高频词。游客们产生的共鸣无关年龄、职业,而是源于对先辈的敬意、对理想的认同,以及对民族历史的共同情感联结。作为青年学子,我会把坚定信念、敢闯敢拼的精神融入学习与生活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,在红色印记中触摸信仰的温度让青春在强国征程中绽放光彩

——实践团队成员 向舒怡

上一条:电力工程学院圆满完成2025级新生迎新报到工作
下一条:昆工学子就业中国行——昭通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