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院简介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院概况 > 学院简介

电力工程学院简介

电力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前云南工学院的水电系。该系是国务院197464日正式批准成立云南工学院时初设的四个系之一,下设水电站动力设备、水利水电建筑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三个专业。19768月水建专业首先开始招生,1978年增设热电厂动力设备专业,全系四个专业均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。水电系更名为电力工程系。1994年云南工业大学成立时,电力工程系正式更名为电力工程学院。十余年间,电力工程学院的组织机构和隶属关系发生了多次重大的调整。其中,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于1984年调整至电力工程系,至1994年云南工业大学成立后不久又并入电力工程学院;1993年原电力系创办了城市给排水工程专业,在云南工业大学成立后调整至建筑工程学院;1999年新昆明理工大学成立时,电力工程学院下设动力工程系、水利水电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,是一个按行业特点组合而成的专业学院。2009年,动力工程系调整至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。2000年增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,2001年开始首次招生。

在五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,学院的办学水平与层次不断提高,目前学院下设电气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两个系,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、水利水电工程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3个本科专业,其中水利水电工程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是国家级“双万”专业,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省级“双万”专业,3个专业都已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。

学院目前有电气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点、矿业电气与自动化二级学科博士点;水利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;水利工程、电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工程硕士授权领域;有水利工程、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正式挂牌的云南省重点学科;水利水电工程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。电气工程学科专业进入本科及研究生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,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进入省级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。

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11人,其中专职教师89人,其中教授16人,副教授31人,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2人,有博士生导师6人,硕士生导师58人。学院以服务西电东送、跨境电网及东南亚能源枢纽建设、滇中引水、润滇工程等人才需求和工程问题为导向,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和行业特色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区域优势显著。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人,云岭学者1人,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,全国模范教师1人,青年托举人才1人,省级各类人才20余人。

学院拥有省部共建智能电网故障检测与保护控制协同创新中心、云南省智能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12个,1个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省级创新团队,1个校级创新团队,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,1个实验教学中心,15个实验室。近五年来承担的纵、横向科研项目410余项,其中国家级项目50余项(含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,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),科研规模2亿余元,到款总经费1.4亿余元。获国家、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2项,其中省部级特等奖3项,省一等奖1项。发表论文1000余篇,其中被SCIEI收录650余篇,CSCD收录150余篇。出版学术专著、编著18部。授权国家专利400余项,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20余项。

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522人,研究生525人,各层次留学生30余人,共培养本、专科毕业生20000余人,1500余名研究生,留学生60余人,各层次的培训生5000余人。毕业生广泛就业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、国家能源投资集团、中国华能集团、国家电力投资集团、中国大唐集团、中国华电集团、中广核、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、特变电工、宁德时代、中国电力建设集团、中国能源建设集团、中国中铁、中国铁建、中国建筑、中国安能等世界500强、中国500强等优质企业和政府机关、国内外企事业单位、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,就业率常年维持95%以上。

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竞赛成绩斐然。学院学子在“挑战杯”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”“高校电力电子应用设计大赛”“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”“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”“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”“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”等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,三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50余项、省部级奖励100余项。

为加快助力学校“双一流”创建和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,学院实施“人才强院”战略,不断扩大人才总量,持续优化人才布局。以学科建设为工作的龙头,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引进和培养紧密结合,通过人才引进巩固传统学科,同时提升潜力学科的研究水平,占领新兴前沿学科发展的制高点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学院与云南电网公司、滇中引水管理局及工程公司、云电投、华能澜沧江公司等单位洽谈校企合作,签订了人才培养、科研合作等协议,为青年教师征集企业科研课题数十项。

新时代新征程,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秉承“根植红土、坚韧不拔”的专业精神和“情系有色、赤诚报国”的家国情怀,自信自强、守正创新、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,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持。

(更新于2025年9月)